close


html模版【燕歸來】燕園內外的科學情緣——訪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孟傑 人物簡介:孟傑,北京大學教授,教育部首位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長江特聘教授、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0年)。1991年獲北京大學博士學位,先後為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和德國洛森朵夫研究中心博士後、慕尼黑工業大學洪堡學者、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科技廳獎勵研究員。1997年至今任北京大學教授,其間,先後任日本東北大學、大阪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德國重離子物理研究中心、南非斯塔靈佈希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京都大學等訪問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科學與核能工程學院院長(2009-2012年)。在原子核的手征對稱性、暈現象、贗自旋對稱性和協變密度泛函理論等方面有原創性貢獻。發表SCI論文300多篇,引用9000多次,H因子為48。獲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兩次(2000年和2013年)、中國物理學會吳有訓物理獎(2007年)、伊朗花拉子模國際獎(2008年)、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2009年)、德國金科(GENCO)獎(2010年)等榮譽,2012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2006年11月在西南大學100周年校慶

求學時代的科學之緣

初中時,孟傑就養成瞭良好的自學習慣。在初中畢業前,他已自學完高中數學,高中時,又自學瞭高等數學。1982年,高考成績優異的孟傑本可被更好的名校錄取,機緣巧合來到西南師范大學(現在的西南大學)就讀。

在西南師范大學求學期間,孟傑依然保持超前學習的習慣。為提高自己的外語水平,他到外語系旁聽,利用外語系優越的學習資源提高自己,還在全校英語競賽中獲得過第二名的好成績。他在學習本年級功課的同時,兼聽高年級的課程,大三時就學習完瞭大學階段的專業課。於是,系主任便鼓勵他開始做研究,閱讀學術文獻,瞭解最新、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尋找感興趣而且能夠上手的課題。大三結束,系主任推薦並資助他參加瞭在重慶舉辦的紀念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誕生100周年研討會。在這次會上,孟傑認識瞭自己未來的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曾謹言教授。

上世紀80年代,以研究生身份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是非常罕見的。然而,讀碩士期間,孟傑的一篇研究論文就被第三屆亞太物理學會議收錄,還被邀請作口頭報告,當時,這在整個西南師范大學也尚屬首例。由於優異的成績和過硬的科學素質,碩士畢業以後,孟傑被錄取為北京大學理論物理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他與北大的情緣也從此正式開始。

北京大學走出的核物理學傢

1988年,年僅22歲的孟傑開始瞭在北京大學的求學生涯。北大讀博期間,孟傑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圖書館和實驗室中。北大有著寬松的學術環境,匯聚著全中國最優秀的人才,孟傑認為這些是北大提供給他最重要的東西。“盡管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學術界和國際的交往還不像現在這麼多,但隻要國外學者來中國,一般都會來北大,因此在北大能受到中國最好的培養和鍛煉。”孟傑說。此外,曾謹言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也深深影響瞭他。雖然當時博士研究生沒有發文章的要求,但孟傑博士論文的部分成果畢業前已經在國外刊物發表。據孟傑講,北大當時計算資源很匱乏,多個研究生才能共用一臺個人計算機,也沒有互聯網,大傢主要通過圖書館的期刊雜志獲取最新研究動態。“當時我們每天都在實驗室工作、圖書館調研。現在的物理樓四樓,就是非常重要的科學研究平臺,我們都在那裡看最新的期刊。由於多個人共用一臺微機,因此必須仔細編寫代碼,避免計算結果出錯,否則會影響下次計算機的使用申請。正因如此,大傢也都養成瞭認真、細致、嚴謹的科學態度。”

1991年博士畢業後,孟傑到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1993年,在結束博士後研究工作時,孟傑選擇去德國德累斯頓的洛森朵夫研究中心下屬的核與強子研究所做研究。在洛森朵夫研究中心訪問期間,他與Frauendorf合作預言瞭原子核的手征對稱性。這是核物理領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無論怎樣平移、轉動,都無法重疊,原子核也具有這種手性”,孟傑說。這個科學假設,後來在2001年被實驗證實。

1998年5月4日在人民大會堂

1994年孟傑作為德國洪堡學者在慕尼黑工業大學做研究,他的研究課題是核物理領域的熱點問題——不穩定原子核。通過兩年多的探索,孟傑與Ring合作,實現瞭對不穩定原子核中的新現象——中子暈的微觀自洽描述,並於1996年在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引起瞭較大反響。因此,有很多國傢的研究所都想邀請他。由於日本理化研究所在不穩定原子核的實驗研究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商標查詢孟傑遂申請並且得到日本科技廳資助,以日本科技廳獎勵研究員的身份開始瞭在日本的工作。其間,恰逢中國核物理代表團訪日,在國內同行的建議下,孟傑回國到母校工作。

理論創新與科澳門商標註冊研育人並重

1997年,孟傑作為傑出人才被北京大學聘為教授,年僅31歲的他,一方面繼續開展組建團隊,展開理論研究,一方面培養研究生,教書育人。

在理論創新方面,孟傑帶領團隊在2006年發表瞭原子核手征對稱性具有多種表現形式的論文,並於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繼續發表相關論文,深化這方面的研究。在2012年,美國科學傢帶著驗證他們預言的實驗結果訪問北京大學,進行合作研究,對實驗結果進行認真分析,最終證明瞭孟傑團隊提出的原子核手征對稱性具有多種表現形式。2016年,孟傑帶領山大、北大、清華、北航以及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國際同行,發現瞭原子核手征對稱性和空間反射對稱性聯立自發過程的證據,並獲“中國高校2016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針對原子核這樣一個復雜的量子多體系統,孟傑團隊經過多年探索和研究,發現原子核協變密度泛函理論是描述原子核最好的方法之一,並系統發展瞭原子核協變密度泛函理論,用於原子核各種現象的描述和新物理的探索。鑒於該領域的快註冊商標申請台中速發展和國際影響,世界科學出版社《核物理國際評述》系列叢書聘請孟傑為主編,出版瞭叢書第10卷《核結構的相對論密度泛函》。

在科研育人方面,孟傑培養出瞭20多名商標申請類別博士,他們活躍在國內外著名大學和研究院所。例如,龍文輝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建立瞭密度依賴的相對論Hartree-Fock模型和計算程序,提出瞭以北京大學命名的有效相互作用PK系列參數組,現為蘭州大學教授;耿立升入選瞭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現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孫保華獲2010年德國金科青年科學傢獎,現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梁豪兆2016年獲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青年科學傢獎,現為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東京大學副教授;牛一斐現為歐盟ELI核物理(ELI-NP)研究所研究員;李志攀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表的一篇學術論文,是美國物理學會刊物中第一篇用中文署名的文章,現為西南大學教授。此外,郭建友(博士後)、王守宇(博士後)、趙鵬巍、陳惕生(碩士)等都取得瞭重要的科研成果。

科學精神的繼續傳承

“科學是人類探索和瞭解自然所有知識的集成,科學研究就要不斷擴大和延展知識的范疇,要達成這一點,就要瞭解人類知識的最前沿。”孟傑說。

2013年6月在意大利參加國際核物理大會

1997年回國後,國外的朋友曾擔心孟傑的學術研究會受到影響。畢竟在1997年,中國的科研條件在各方面與世界先進國傢相比還有差距。但孟傑沒有猶豫,因為他心中有一個傳承科學精神的夢想。孟傑講道:“我有一個基本假設,中國人約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國人的聰明程度算作世界智力的平均數也不為過,因此世界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也應該有四分之一。如果沒達到這個數量,就證明中國有很多天才被埋沒。他們或者沒有找到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教練,或者沒有經受過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訓練。”帶著這樣的想法,1997年開始策劃,1999年付諸實踐,孟傑組辦瞭第一期國際物理學暑期學校,邀請國外著名學者來華講學。該暑期學校最初由中日兩國共同出資,資助全國優秀的研究生到北大學習。從1999年開始,歷經2001年、2004年、2006年、2009年,一直到2011年,暑期學校的人數從70多人增加到120多人,資金支持也從日本擴大到德國、法國和歐盟,學員中也先後成長出瞭一大批人才。“我們要特別感謝這些國際友人,這純粹是為瞭共同的科學事業,”孟傑說,“在當時,北大經費匱乏,沒有足夠的資金支付國外教授來北大講學的旅費。因此,隻能是國外的一些研究所先邀請這些國際教授訪問,再由這些研究所資助他們到北大講學,由此解決瞭經費匱乏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確實要向人類共同的科學事業致敬。

2011年8月在北京亞原子物理國際暑期學校開幕式上

科學的事業是人類共同的事業;科學的傳承是人類共同的傳承。走出國門、再入國門,告別燕園、再踏燕園,孟傑全心投入到瞭科學求索中。秉承這種理念,孟傑積極支持兄弟院校的核物理研究和發展。例如,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邀請,孟傑協助組建瞭物理科學與核能工程學院並兼任院長,通過人才引進,建立瞭一支具有國際影響的核物理和強子物理研究團隊。此外,孟傑先後訪問20多個國傢,與美、歐、日、韓、南非等建立瞭較長期和穩定的研究合作。

2015年4月與瑞典同行在北台灣商標註冊歐理論物理研究所舉辦研討會合影

這就是孟傑,一個北大燕園人的寫照,科學領域一位優秀的學者。(文/新聞中心刁超群)

編輯:山石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3E0F8BFB86FE63F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4kkuzkn6t 的頭像
    n4kkuzkn6t

    洛弗優惠本舖

    n4kkuzkn6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